黃福星:白龍村扶貧路上的“領頭雁”
(原標題) 白龍村扶貧路上的“領頭雁”
――記憑祥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黃福星
□本報記者 方秋麗 通訊員 農永琛
黃福星是憑祥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現任憑祥市上石鎮白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多年以前,白龍村被人們稱為“三無村”,即無集體經濟收入、無活動場所、無市級以上獎勵。
作為憑祥市人大代表和村黨支部書記的黃福星,秉承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理念,帶領村民積極謀發展、抓建設。他多方籌措資金,修建了35公里的屯級道路,妥善解決了村民飲水安全問題;建設便民中心、農民講壇、農家書屋,讓白龍村徹底改變了舊面貌。如今的白龍村,村容村貌整潔有序,煥然一新,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顯著提高,村里的各項工作也贏得了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黃福星積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措施,在扶貧路上做到“不落一戶、不少一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工作中,黃福星堅持“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針對貧困戶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貧和悲觀失望等落后觀念,他主動與黨員群眾進行交流,宣傳“自力更生,實干脫貧”的正能量。同時,積極邀請種植養殖方面的專家對村民進行培訓,激發村民勞動致富的內生動力。2017年,白龍村人均純收入達9196元,比上年增長11.1%。
發展必須依靠產業。黃福星始終認為,貧困戶要實現如期脫貧,必須突出產業扶貧。2016年8月,黃福星得知邊關牧歌生態示范區項目擬落戶白龍村后,他第一個站了出來,帶頭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以實際行動帶領群眾支持產業扶貧,并積極入戶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白龍村就流轉土地4200畝,為項目加快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該項目初具規模后,成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推行“雙聯雙帶”工作法,即代表聯絡站聯系企業、助推企業發展壯大,人大代表聯系貧困戶、組織貧困戶到企業務工,增加貧困戶收入。2017年,白龍村1000多戶貧困戶從項目中受益,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030元。
如今的白龍村已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村黨支部榮獲自治區五星級黨組織稱號、白龍村被評為崇左市脫貧攻堅紅旗村,黃福星連續多年被評為憑祥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四星支書”等。
“下一步,我們還要爭取更多的榮譽,讓白龍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龍頭。”談到白龍村未來的發展,黃福星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