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有良:“向選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原標題)“向選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記寧明縣人大代表趙有良
□唐晶
2016年當選寧明縣人大代表以來,寧明縣海淵華僑農場職工趙有良始終把履行代表職責作為首要任務,走進村屯問民生,走近選民聽民意。履職路上,他用言行詮釋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
助推華僑農場發展
寧明縣天西、海淵、寧明3個華僑農場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國家集中安置歸難僑基地,涉及歸僑、僑眷6800余人。
自幼生長在海淵華僑農場的趙有良深知,華僑農場近年來雖經歷了3次管理體制調整與改革,精簡了行政管理人員,完成了社會職能的剝離,但農場發展的體制機制不順、經營體制不活、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仍未解決,致使資源要素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生產力發展滯后,僑民生活水平不高。
于是,在2017年2月舉行的寧明縣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趙有良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華僑農場體制改革的建議》,呼吁政府不能持等待觀望態度,唯有深化改革,才能將華僑農場的土地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才能有效解決華僑農場發展的根本問題。
寧明縣人大常委會對此建議高度重視,并于今年6月組織10名縣人大代表專程到來賓市學習考察來賓市華僑農場體制改革工作經驗,形成考察報告,促使寧明縣政府制定深化華僑農場改革詳細方案,實行“一場一策”,讓華僑農場逐步走上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軌道,從根本上解決華僑農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切實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助推解決群眾“行路難”
海淵至那堪鄉公路全長35公里,是寧明縣主要交通要道。由于該道路地處蔗區,載重車輛多,加之常年失修,致使路面受損,坑洼不平,車輛顛簸難行,群眾怨聲載道,戲稱該公路為“中國第一難行公路”。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民心。”在每年舉行的寧明縣人民代表大會上,趙有良都提出了《關于立項修建海淵至那堪等級公路的建議》,呼吁政府完善公路網布局,提高通行能力,促進沿線鄉鎮高質量發展。
“民心所望,政府所向。”今年5月,寧明縣政府應群眾所盼,投入3.3億元,正式開工修建海淵至那堪二級公路,并將該路段與新建的板棍至東安三級公路相接,要在寧明縣境內建成一條連接東西“通邊達海”的交通干線。
助推解決群眾"飲水難"
隨著海淵鎮城鎮化建設水平的提升、鄉鎮居民人口的增長,海淵水廠現有的供水量無法滿足海淵鎮政府所在地周邊群眾生活用水的需求,尤其是海淵鎮那明、峙北、北巖等村的群眾和海淵華僑農場職工近3000人面臨"飲水難"的問題。
面對困境,在今年1月舉行的寧明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趙有良提出了《關于解決海淵鎮政府所在地周邊群眾"飲水難"問題的建議》,要求政府加大投入,扶持海淵水廠擴建擴容,提升供水能力。
寧明縣人大常委會將此建議列為重點建議跟蹤督辦,并于今年6月組織12名縣人大代表深入現場察看,與承辦單位負責人面對面協商,提出辦理意見,督促海淵水廠加快擴建工程建設進度,盡快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
海淵水廠擴建項目尚在建設,而群眾到處尋找生活用水,苦不堪言。今年3月,趙有良急群眾所急,在離他居地約5公里處的山腳下找到一處山泉,經縣衛生防疫部門將水質進行化驗鑒定符合飲用水標準后,自籌4萬余元資金,安裝塑料水管,將水引進海淵華僑農場三隊,解決了本隊僑民及周邊部分群眾生活用水問題。
一條條建議的落實,一聲聲選民的贊許,也讓趙有良感慨頗多。他說:"人大代表應該以群眾最關心、與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最緊密的問題為切入點,依法履職,服務選民,助推發展,要向選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